未登录

商品对比

我的购物车

服务热线:13114011822
手机逛商城

手机客户端

您好, 注册 邀请推广

yingmeimei

互相关注已关注
0
粉丝
0
关注
599
访问
  • yingmeimei:重庆梁平:心理健康公益服务走进校园(2022-08-24)

    “青苗有爱 共育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务活动现场。新华网发   新华网重庆4月18日电 4月以来,重庆市梁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成功开展“青苗有爱 共育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务活动,来自梁平中学、红旗中学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师生共500余人参与。   本次活动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念减压导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教授高旭滨,以《为青春喝彩》《用智慧应答高考挑战》为主题,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团辅讲座,引导学生通过“正念疗法”治疗和缓解焦虑、抑郁、强迫、冲动等青春期情绪问题,帮助培养形成健康人格。   讲座现场,高旭滨针对高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绪烦躁、心理焦虑等问题,通过文字、视频、漫画等生动有趣的形式,以鲜活的心理活动案例和有效的心理疏导技巧进行悉心讲解。 “青苗有爱 共育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务活动现场。新华网发   “听了讲座,我觉得压力并不是那么可怕,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接受它。”红旗中学高一学生李享说,“老师教给我们的‘正念疗法’很简单也很实用,我们都学到了在压力的情境之下,如何智慧地选择当下的行为与做法。”   据了解,“青苗有爱 共育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务行动是梁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系列品牌公益活动之一,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已经走进部分乡镇(街道)的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团辅讲座12场,累计帮助2000余名青少年理性面对客观心理健康问题,助力他们健康阳光成长。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认知不全面,我们通过大力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推动梁平共青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高质量开展。”梁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廖小涵说,接下来,“青苗有爱 共育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务活动将每月定期走进学校、社区和青少年宫,依托市级和区级心理咨询专业力量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把脉”。

    [查看原文]
    暂无回复来自:梁平公益
  • yingmeimei:启动仪式暨主题公益晚会在梁平举行(2022-08-24)

    7月22日晚,“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明月山”启动仪式暨主题公益晚会在梁平区全民健身中心举行,现场不仅有精彩纷呈的音乐舞蹈,明月山毗邻七区县还带来了特色美食。 “绿色中国行”主题公益活动旨在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共建美丽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谭光明在致辞中介绍,该活动开展13年来,先后在20个省区市,共63个城市和地区举办,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环节和生态支撑。”谭光明说,我们欣喜地看到,美丽的明月山已经成为川渝东北毗邻七区县携手发展的纽带,处处响彻绿色发展的主旋律,在这里,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明月山自然山川绮丽、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富集,是川渝东北的生态宝库,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梁平区委书记钱建超在致辞中表示,明月山毗邻七区县全面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两省市赋予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的发展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自然和谐生态环境、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舒适宜居生活空间,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 本次活动对于进一步凝聚绿色共识、共促绿色发展、推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走深走实、促进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明月山”启动仪式暨主题公益晚会分为千里邀月·共融、七星揽月·共建、日月同辉·共享3个篇章,涵盖歌舞《一起来》《梁平是我家》《诗意都梁》《领航》、歌曲《山水家乡美》《桥边姑娘》《幸福中国》《有生之恋》《家在山水间》《我的太阳》《家乡》《站在草原望北京》以及舞蹈《七星揽月》等14个节目,用歌声弘扬生态文明,用舞蹈传播绿色理念,共同唱响绿色梦想,筑梦美好未来。 晚会期间,还穿插了明月山毗邻七区县网红代表推荐家乡菜互动环节,并为“绿色中国乡村网红”颁发奖牌绶带。垫江石磨豆花、长寿鱼面、达川石梯蒸鱼、邻水肉汤圆等特色家乡菜集体亮相,梁平选择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张鸭子作为预制菜代表登台,伴随着美食推荐官们的介绍,引得观众们垂涎欲滴。此外,智能烹饪区,只需3分钟,即可自动做好一碗牛肉面,丰富多样、颜值口感俱佳的预制菜也让嘉宾们赞誉有加。 预制菜省时、省力、省心。当前,梁平本地有张鸭子、奇爽、上口佳、渝美滋等300家有全国影响力的食品加工企业,预制菜企业累计达500家。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梁平抢抓预制菜产业黄金机遇期,大力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预制菜产业基地,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

    [查看原文]
    暂无回复来自:梁平公益
  • yingmeimei:微光如炬,致敬梁平这群温暖的托举(2022-08-24)

    也许 我们不知道你们的名字 但你们 用心点亮微笑,用情填补空白 用闪耀的青春,践行无悔的诺言 用无言的爱 温暖着无数需要帮助的人 你们 有着时代最响亮的名字——志愿者 12月5日是第36个国际志愿者日 区青年志愿者协会 用这样的暖心活动 传递志愿服务精神 12月4日,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志愿者们为群众理发。 “志愿者们都太暖心了,今天还帮我免费理了发,谢谢他们。”市民申超然说。 这是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们 为市民理发的画面 区青年志愿者协会 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组织开展 “青春志愿行 奋进新征程” 系列活动 活动现场 20余名志愿者们穿上 绿马甲、红马甲 服务热情高涨 他们为市民朋友准备了 很多贴心服务 其中 最受欢迎的是 量血压、测血糖、理发 12月4日,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医生为群众量血压并询问健康情况。 为满足群众在生活及文化等方面的多元需要,当天还开展了禁毒宣传、安全防范讲解、湿地保护、婚姻法律咨询、医疗咨询等项目,为群众送上温馨的“家门口”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纪念“国际志愿者日”。 12月4日,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志愿者们向群众普及禁毒、湿地保护、婚姻法、医疗等相关知识。

    [查看原文]
    暂无回复来自:梁平公益
  • yingmeimei:梁平区举行消费扶贫公益直播活动!(2022-08-24)

    6月4日下午,梁平区消费扶贫公益直播活动在石安镇牌楼村举行。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扈先斌、石安镇党委书记罗世贵、区供销合作社主任张幸玮走进直播间,变身“带货主播”,为当地农特产品代言,助力脱贫攻坚。 6月4日,石安镇牌楼村,“带货主播”在向网友介绍蜂蜜。 郎兴花 摄 “面条买到就是实惠,买到就是赚到,一半的优惠价,力度确实很大。”“网友们,大家好,今天第一次参加直播带货活动,我特地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直播间里,一阵阵吆喝声不绝于耳。 直播中,“带货主播”们轮番上阵,先后详细介绍了石安镇全麦面、蜂蜜、黄桃、粮食酒的种植方法、制作方法、功效特点、制作工艺等,还和网友分享了黄桃的吃法以及鉴别蜂蜜优劣的方法。 “直播能让网友们更好地了解石安镇的农特产品,帮助村民解决销售难题,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扈先斌和罗世贵均表示,他们很乐意参与消费扶贫公益直播活动。 据了解,此次直播由梁平区商务委、梁平区融媒体中心主办,梁平区供销合作社、 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协办,以“消费扶贫爱心购”为主题, 1个多小时的直播实现全麦面、土蜂蜜、黄桃、粮食酒销售2000余单,网络直播观看量达5万余人,成交金额达3万余元。

    [查看原文]
    暂无回复来自:梁平公益
  • yingmeimei:梁平区妇联“99公益日”春蕾计划募捐倡议书(2022-08-24)

    梁平区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女学生完成学业,在腾讯公益第七个“99公益日”来临之际,梁平区妇联将于2021年9月7日-9月9日期间开展“春蕾计划”慈善募捐活动。 此次募捐主要采取网上募捐形式,捐款时间将于9月7日、8日、9日三日每天10:00开始,每一笔不低于1元的善款,都会获得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市妇联、市妇女儿童基金会的1:1爱心配捐(除腾讯配捐外),借此将爱心加倍,从而资助更多贫困女学生。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爱心捐助集成大爱。让我们携手同心、逐梦前行,共同点击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参与捐款,为“99公益日”发力,为孩子们撑起未来的一片天! 我们在此郑重承诺,您的每一笔捐赠及配捐都将按照规则及时拨付到“春蕾计划”项目慈善账户,后续也将及时向社会公示善款使用去向,不辜负您的每一份善心。此外,凡捐资100元及以上的凭电子捐赠证书可到区妇联840办公室领取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纸质捐赠证书一份。 梁平区妇女联合会 2021年9月6日

    [查看原文]
    暂无回复来自:梁平公益
  • yingmeimei:重庆梁平:学习年画技艺 传承非遗文化(2022-08-24)

    7月20日,重庆市梁平区,学员在雕刻套印梁平木版年画的印版。 暑假期间,重庆市梁平区文旅委、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梁平木版年画培训班,邀请梁平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家辉(左)为学员讲解梁平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构图创作、雕版技艺等知识。 徐家辉指导学员制作雕版,让学员更好地学习梁平木版年画技艺,让梁平木版年画得以保护和传承。 据了解,梁平木版年画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距今已有近500多年的历史。 梁平木版年画制作需经历雕版、蒸纸、托胶、刷泥、套印、开脸等30多道制作工序,与四川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为我国西南地区三大年画。

    [查看原文]
    暂无回复来自:非遗文化
  • yingmeimei:重庆梁平:非遗砂陶烧制忙(2022-08-24)

    立冬过后,重庆市梁平区梁平砂陶进入销售旺季。在梁平区礼让镇新拱村,生产作坊的师傅们加班加点赶制生产订单,将造型别致、经久耐用、保温性能好的土砂罐、土蒸笼、土药罐、灰笼钵钵等砂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市场。 梁平砂陶制作技艺是梁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当地独特的红豆子泥,沿袭古老制作工艺,经过选土、揉泥、制坯、晾干、烧窑、上釉等工序烧出陶器,至今已有350年的历史。 2021年11月13日,在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新拱村八组,梁平砂陶师傅用铁钩取出经过300摄氏度高温烧制的砂陶。 2021年11月13日,在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新拱村八组,砂陶师傅用铁钩取出经过300摄氏度高温烧制的砂陶。 2021年11月13日,在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新拱村八组,砂陶师傅用木棍揭开窑炉锅盖。 2021年11月13日,在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新拱村八组,砂陶师傅用铁钩将刚出炉的砂陶放入釉洞中上釉。 2021年11月8日,在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新拱村八组,砂陶师傅在制作砂陶。 2021年11月13日,在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新拱村八组,砂陶师傅将烧制的砂陶运输到库房中存放。 2021年11月13日,在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新拱村八组,砂陶师傅在室外晾晒砂陶坯子。

    [查看原文]
    暂无回复来自:非遗文化
  • yingmeimei:梁平非遗“传”与“承”(2022-08-24)

    新华网重庆9月30日电(刘刚 曹妤) 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梁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凭借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1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梁平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梁平区积极探索非遗的保护传承方式方法,千方百计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活力。   怎么传?如何承?梁平给出的答案是:自上,以文教结合的方式在校园内建设传承实验基地,确保非遗传袭不断代;自下,将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生产效益,承继利用走出一条“非遗+产业”的致富路。   一传一承间,古老非遗焕发新生机。 在梁平博物馆讲解员的指导下,学生正在体验套印梁平木版年画的过程。新华网发(张常伟 摄)   亮出来,博物馆里品鉴千年都梁   2018年5月18日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梁平博物馆开馆了。   馆内“缤纷非遗”展厅,可窥见梁平“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一斑。   入馆,眼前便是造型粗犷、色彩对比强烈的晚清民国木版年画以及新年画。“梁平木版年画”,一种为庆贺年节而雕版印制的一种民间传统美术品,以二元纸为原料,经过蒸纸、选木与雕版、多层套印等工序,从刷房中诞生,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梁平竹帘制作工艺可追溯到宋朝时期,北宋年间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馆内,一幅幅人物花鸟竹帘画栩栩如生,历经千年依旧鲜艳如昨,可见古人技艺之高。   而“梁山灯戏”“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则皆是流传于梁平境内的民间音乐形式。梁平竹雕、梁平土陶、梁平蓝印花布、礼让草把龙、梁平接龙习俗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梁平,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都梁儿女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一座博物馆,道不尽千年都梁。   梁平现有各级非遗项目10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5项(梁平木版年画、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市级非遗名录26项,区级非遗名录100项。   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3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26名,先后被文化部公布为接龙习俗春节特色文化地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梁平木版年画之乡、梁山灯戏之乡、梁平癞子锣鼓之乡);“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19年12月,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编、梁平土陶技艺入选第一批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作为特殊的历史文化载体,博物馆雕刻着历史的痕迹,也撰写着发展的轨迹,成为梁平非遗文化的生动缩影。 梁平区双桂初级中学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蓝印花布非遗课堂正在开课。新华网 曹妤 摄   传下去,非遗课堂留住根和魂   蓝印花布,是用一种传统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方法印制而成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仅蓝白两色,便能创造出千万艺术造型,可保存数十年不褪色。   身着蓝印花衣裤、头戴印花帽,背蓝印花布挎包,挂蓝印花门帘。20世纪40年代,蓝印花布染坊曾遍及梁平城乡,达到“村村有靛塘,人人能染织”的盛况。   随着机器纺织代替手工,以腈纶、涤纶为主的化纤面料迅速占领市场,蓝印花布面临淘汰。“洋布更舒适、便宜、美观,所以蓝印花布慢慢失去了市场,没有办法,我们镇上所有染坊都关闭了。”在梁平,蓝印花布唯一代表性传承人蓝振学已年近花甲,却一度找不到想要学习技艺的年轻人。   流传了1300余年的传统技艺面临着断代,培养“人间国宝”——非遗传承人迫在眉睫。   9月24日上午,在重庆市梁平区双桂初级中学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堂悄然进行。初二四班的30余名学生正端坐在非遗教室,宣纸画出图案,利用复写纸印在牛皮色硬纸板上,用刻刀雕刻出镂空呈现阴阳面效果,在孩子们的手下,一张一尺见方的硬纸板变成一块块简单的雕版工具。   “把刻好的纸板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干后放入染缸,20分钟后取出透风30分钟,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精美的蓝印花布就大功告成。”说话人是谢朝露,是这堂非遗课的老师,也是一名95后大学生。   从外企辞职,回到梁平老家做起蓝印花布,谢朝露有自己的想法:“刚出生时,我的襁褓就是一块蓝印花布,看着这项曾经盛行的传统非遗技艺逐渐没落,心里很难受。去年,我辞职开始专心研究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如今我教孩子们制作蓝印花布,希望这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能一代代传下去。”   在文化与教育相融合培养传承人中,梁平区文保中心与学校一起,通过开展“非遗”文化展览、进行学校教师传承人培训、“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学生中培养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培养传承人。   “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以传承基地的方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梁平区副区长徐勇说,区政府首批公布命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10个、传承实验基地6个,其中6个传承实验基地都在区内的中小学校内。   与此同时,还通过编辑“非遗”乡土教材的方式,把“非遗”文化融入教育中。目前,已编辑梁平癞子锣鼓、梁山灯戏等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校本教材,培养了几千名“非遗”学生传承人。 梁平区屏锦镇新桥社区的编织车间,工人在用竹条编织仿古灯笼。新华网发(刘辉 摄)   活起来,“非遗+产业”拓宽致富路   一手横握篾刀,另一手指尖紧捏竹条,一压一挑,两手一齐用劲,青竹皮与黄芯顺势剥离,半寸宽、一尺长,薄如蝉翼的篾条就完成了。在梁平区屏锦镇,小小的竹编车间,十几个工人正在娴熟的破竹、制篾、编织。   拥有西部地区最大、面积达42.8万亩的竹林,梁平人民将百里竹海资源禀赋发挥到了极致。   从编来自家装米、淘菜到成为致富产品。2017年,梁平竹编搭上乡村旅游的顺风车,“活”了起来。   “我一天大约能编两个竹篮,每半个月给村合作社集中交一次货。他们包销路,我就负责投劳力出技术,别的都不用管。”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村民李治安说,竹编也不费太大劲,正适合有闲工夫的老年人干,一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因为有钱挣,村里已有近20户农民重新拾起了竹编技艺。   “看到原生态的竹篮、竹椅受到游客欢迎,我们在村里还专门开辟了竹制品工艺陈列馆,并准备新开发竹制婴儿床、小茶几等新产品,进一步拓宽销路。”猎神村村干部李安超说。   用活非遗资源,蹚出一条文旅结合的发展路子。如果说梁平竹编的兴起靠的是自然资源禀赋,那唱着梁山灯戏的农民乐队,则是因市场需求而自发重拾起这项传统文化技艺。   梁山灯戏也叫“包头戏”、“端公戏”或“胖筒筒调”,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戏种,具有民众化的题材、口语化的台词、嬉笑闹扭跩跳的表演风格,深受老百姓喜爱。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来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民间戏种,梁山灯戏却因演出人员老化导致表演人数锐减。   “虽然有专门从事表演的梁山灯戏剧团,但是只有20来个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只有在大型节日庆典或者参加各类比赛的时候群众们才能看一场正宗的灯戏,渐渐的很多年轻人都没再看过梁山灯戏了。”梁平演艺协会会长石权表示。   带领梁山灯戏走出“不为人知”的困境,由村民们自发组成的农民乐队是主力军。   9月24日下午,梁平区梁山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内,梁山灯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彭雪莲正在组织十几个队员排练晚上的演出。他们中有的是留守妇女、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是返乡大学生。   “演灯戏成了一种活路。”王丽娟(化名)本身是一名留守妇女,两年前加入农民乐队。“每天下午三点,我准时来到排练室,排练晚上的演出。我们在学校、社区、乡镇,甚至周边区县承接演出,每个月能演20场,一年有近300场,每月能赚4000元。”   唱灯戏能赚钱,这吸引越来越多像王丽娟一样的人加入进来,全区农民乐队规模逐渐壮大到150个。   “这种组成形式自由的演艺团体,以‘商演’的模式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盈利的同时又承担着灯戏传承的使命。现在,在梁平区内能够从事专业梁山灯戏表演的人数扩大到200余人,并且都是30岁左右的中青年。”石权表示。   如今,在梁平,节庆盛会或者红白喜事,老百姓们总离不开灯戏。梁山灯戏再次“飞入寻常百姓家”,又火了起来。

    [查看原文]
    暂无回复来自:非遗文化
  • yingmeimei:走进梁平博物馆“非遗篇“(2022-08-24)

    梁平自古人文荟萃,民间艺术精彩纷呈,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1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极富魅力的民间艺术在梁平薪火相传,它们不仅体现着梁平人民的聪明才智与美好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位于梁平区都梁新区的梁平博物馆,常设“梁平春秋”与“缤纷非遗”两大主展厅。其中,缤纷非遗展厅,采用“5+N”结构布局,分为“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帘”“梁山灯戏”“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与“非遗荟萃”六大单元,展出藏品100余件。整个展厅通过活态展演、互动参与、实物及模型展示、多媒体展示等多样的展陈形式,深入解读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项目特色、文化内涵与保护传承等,是感受梁平缤纷灿烂非遗文化的不二之地。 梁平博物馆“非遗篇”展区。记者 向成国 摄 静谧的午后,来到梁平博物馆,宛如步入“时光隧道”,恍惚间开启了一场关于梁平非遗文化的“时光之旅”。沿着指示牌走进“梁平木版年画”展示单元,入眼便是造型古朴粗犷、色彩对比强烈的晚清民国年画以及新年画,让人过目难忘。这是为庆贺年节而雕版印制的一种民间传统美术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欣赏完年画作品,还可以看到一组组惟妙惟肖的雕塑,是博物馆为能更加生动地展示年画制作工艺所复原的年画作坊。其中,挑选了几个关键技艺进行重点展示,表现的是梁平木版年画以二元纸为原料,经过蒸纸、选木与雕版、多层套印等工序,从刷房中诞生的过程,可让游客深入探索梁平木版年画背后的制作故事。 “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这说的便是梁平竹帘。梁平竹帘,其历史已逾千年,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梁平竹帘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 市民在参观“梁平竹帘”展区。记者 向成国 摄 在“梁平竹帘”展示单元,一幅幅人物花鸟竹帘画栩栩如生,无一不是精工细作,虽历经岁月洗礼,但色泽鲜艳如初,可见古人技艺之高。位于展厅中间的是一座大型织机,长3.1米、宽1.9米,产于20世纪50年代,用于编织巨型竹帘,需四人以优秀的操作技术和密切的配合衔接才能完成织帘。梁平竹帘制作工艺之复杂,由此,可窥见一斑。 “梁山灯戏”“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皆是流传于梁平境内的民间音乐形式。在各自的展示单元内,不仅对其起源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还展示有戏服、乐器、乐谱。再往前,一个古朴的戏台出现在眼前,这里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循环播放灯戏与癞子锣鼓的经典剧目,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灯戏与癞子锣鼓的欢快与生动。 市民在参观“梁平癞子锣鼓”展区。记者 向成国 摄 市民在参观“梁平抬儿调”展区。记者 向成国 摄 除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梁平区还拥有2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习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等类别。 传统体育文化展区。记者 向成国 摄 “非遗荟萃”单元内,重点展示有梁平竹雕、梁平土陶、梁平蓝印花布、礼让草把龙、梁平接龙习俗等部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这片土地,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都梁儿女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土法造纸。记者 向成国 摄 市民在参观“梁平竹雕”展区。记者 向成国 摄 置身“缤纷非遗”展厅内,信步品鉴,每一步都踏着深厚的历史足迹,每一眼都是令人啧啧称奇的非遗瑰宝。这里是梁平非遗文化的生动缩影,闲暇之余,不妨畅游其间,身临其境感知梁平的历史文脉,品味梁平的城市韵味。

    [查看原文]
    暂无回复来自:非遗文化
  • yingmeimei:【辉煌五年】梁平:文旅融合,高质量书写“诗和远方”新篇章(2022-08-24)

    文化旅游相伴相生,诗和远方交相辉映。行走在广袤的都梁大地上,百里竹海、万石耕春、双桂堂、滑石古寨、数谷农场、川西渔村、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如明珠般镶嵌在青山绿水间,亮点纷呈、惊喜不断,令人流连忘返;梁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农耕文化、非遗文化和禅宗文化,更是相互交融、和美共生,绘就出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动人画卷。 三峡风景眼、重庆生态湖”双桂湖 记者 熊伟/摄(资料图) 五年来,时间如同一个取景框,一帧一帧记录下梁平落实“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的要求,我区围绕生态和文化资源,做足做活山水文章,一笔一划谱写梁平文旅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融合文章,跌宕起“山水田园·美丽梁平”的秀美涟漪。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区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930.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95.88亿元。 从“无”到“有” 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 “过去,说起梁平旅游,只有双桂堂这一个景区被人熟知,可谓一枝独秀。”作为一个在区文化旅游委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李玲算是梁平旅游从“无”到“有”的见证者之一。 梁平“一山两水七分田”,沃野千里、碧田万顷,旖旎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农耕文明、悠远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梁平最亮的风景眼,最浓的乡愁源。 红岩坝子稻谷黄 特约摄影 曾卫民/摄(资料图) 梁平旅游是如何“破茧成蝶” 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前行中熠熠生辉的? 五年来,我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历史遗存、自然资源、民俗文化为载体,全面实施“旅游+”行动,大力推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态旅游画卷铺展开来。 远眺滑石古寨 记者 熊伟/摄(资料图) “滑石古寨就是我区旅游从‘无’到有过程中的一个生动例子。”李玲说,五年来,该景区完成了基础硬件设施改造升级,修复古栈道和塔楼,增加游乐和体验性项目,并将梁平抬儿调、梁平癞子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融入其中,于2017年6月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了一个风景秀丽奇特、文化底蕴深厚、娱乐项目众多的生态旅游之地。 万石耕春·梁平柚海,游客在柚树下合影留念。记者 向成国/摄(资料图) 五年时间里,我区聚力打造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区和万石耕春景区,高标准打造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推动双桂堂、滑石古寨、万石耕春·梁平柚海等景区提质升级,建成投运万石耕春·数谷农场、蝴蝶谷、三峡竹博园、百年张鸭子、宏美达丝绸展示体验馆等景区20余个,新增AAAA级旅游景区2个,AAA级旅游景区2个,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保持在50%以上。

    [查看原文]
    暂无回复来自:数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