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录

商品对比

我的购物车

服务热线:13114011822
手机逛商城

手机客户端

您好, 注册 邀请返利

0
我的购物车

最新加入的商品

首页> 文创热点> 文章内容

认识梁山竹帘画,了解皇家贡品的诞生!

2022-09-15 17:24

薄如蝉翼淡如烟,

万缕千丝总相连。

借得七仙灵巧手,

换来天下第一帘。

梁平竹帘,又称梁山竹帘,是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竹帘画的一种,也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梁平竹帘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四方,享有“天下第一帘”的美称。

住.png

梁平区百里竹海

01

“天下第一帘”养成记

据记载,早在北宋太宗年间,有一位名叫燕洪顺的人,用手工破竹取丝,以针缝线连的方法将竹丝编织成薄如罗绢、洁净透明的造纸工具——舀纸帘。

这种工具在造纸过程中被用来舀纸(过滤纸浆),以提高造纸的功效和质量。后来,官府发现此物工艺精巧,用来作幕帘能够以近观远,以暗观明,反之则朦胧模糊。挂上竹帘后,既无碍通风、通气,又便于外窥,且在外面还不能看见室内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用此物作为门帘、窗帘、轿帘等,文雅素净,独具品位。

基于此物的种种优点,燕姓匠人被买至官府,专造竹帘,这时候制作出来的竹帘便是现代梁平竹帘的雏形。

梁平竹帘工艺精细,外观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梁平县志》记载:“竹,栩毛之属,必他处所无及,征诸宋史,则尝贡锦。”由此可见,梁平竹帘在宋代曾作为“贡锦”奉献给皇帝。后来,竹帘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住1.png

02

耄耋老人的竹帘情

“小的时候,我的玩具是竹帘;长大后,我的爱好变成了竹帘;成年后,我的工作是竹帘;而现在,我的生命就是竹帘。”谈起竹帘艺术,年过八旬的牟秉衡满怀深情。正是带着这份日渐厚重的情感,他在竹帘制作的道路上坚守了 60 余年。

图片

梁平竹帘国家级传承人牟秉衡正在创作竹帘画

牟秉衡出生于梁平书画世家,自幼跟随外公杨润先学习绘画、书法,尤其擅长画山水、老虎。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自己又排行老大,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12岁后,牟秉衡就跟随父亲找活干。晴天出去挑砖、挑瓦,或为家里挑柴火,下雨天就在家里练习画画。

1956年,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牟秉衡踏上了梁平竹帘的绘画之旅。

那年的一天,牟秉衡正欣赏自己临摹的唐寅画作,忽然家对面的手工业联社经营部卖竹帘画的人问道:“这是你画的?”牟秉衡点点头。“我拿一元钱买你的画,以后你帮我画竹帘,怎么样?”

当时的牟秉衡也不知竹帘为何物,只想着一幅画值一元钱,顶得上几捆柴了,遂答应了下来。“那个年代,米 8 分钱 / 千克,肉 5 角钱 / 千克,我仅靠给竹帘绘画,一个月能挣 11 元钱,可以养活一家人。”

牟秉衡说,最初选择梁平竹帘,只是将其当作谋生工具,可随后的经历让他爱上了这项传统技艺。

“1958年,梁平成立了竹帘厂,每天在厂里看老师傅们抽丝、织帘,我也逐渐对竹帘的制作过程产生了好奇。”19岁时,牟秉衡进入梁平县工艺竹帘厂,开始系统地学习竹帘编织工艺。

图片

牟秉衡说,学习竹帘制作技艺特别需要耐心。他从刮篾学起,每道工序都经过数万次练习,练得多了,也就有感情了。正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梁平竹帘逐渐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他重要的精神寄托。

牟秉衡结合竹帘的固有特性,在前人的基础上,刻苦钻研了在竹帘上绘画的方法,自创了喷、擦、积等多种竹帘绘画技法,既能表现竹帘的工艺特色,又不失中国画的气韵,甚至更加新颖独特。出自他手的竹帘画作品极富特色、精湛别致,受到海内外人士广泛好评。

多年来,他潜心钻研,收获了很多荣誉。1998年,牟秉衡获“重庆市民间艺术家”称号;2007年,获“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除竹帘画《红楼十二钗》《熊猫图》在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上双双斩获金奖外,《春江远帆图》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铜奖,《老虎》《云林雅趣》《山外山》在重庆市工艺美术展上获得银奖……

“我对梁平竹帘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其更好地传承下去。”牟秉衡说,在他看来,梁平竹帘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形象,能够讲述梁平故事,展现梁平历史,传递时代声音。

图片

牟秉衡与儿媳刘华探讨绘画技巧



上一篇: 学习梁平木板年画技艺 传承非遗文化 下一篇: 草把龙、癞子锣鼓进校园:梁平区礼让初中打造非遗传承靓丽名片